单次保胆取石数量纪录保持者、云南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英灿解释:胆囊结石一旦形成,自己变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大多数情况下,会越长越大和越长越多。这与胆结石的形成机制密切相关,我们从结石成分、形成原理及特殊情况这三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为什么胆囊结石很难自动变小?
李英灿主任指出,胆囊结石的核心本质是胆汁成分失衡后形成的“固态结晶”,一旦结晶稳定成石,就很难被胆汁溶解或自然缩小,胆囊结石主要分为三类:
这三类结石的共同特性是:一旦形成便会在胆囊内长期存在,且随着时间推移,钙盐会不断沉积在表面,使结石越来越坚硬,因此几乎不存在自动变小的可能。
二、可能被误认为“变小”的情况
少数情况下,患者可能通过检查发现结石“变小”或“消失”,但并非真正的 “自动变小”,而是以下两种情况:
01
结石部分碎裂
若结石碎裂成更小的碎片(如泥沙样结石),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结石“变小了”,但实际上这些碎片往往会残留于胆囊内。
更需警惕的是,它们体积小、流动性强,很容易随胆汁进入胆管并造成堵塞。一旦阻塞胆管,可能引发急性胆管炎;若进一步阻塞胰管,还会诱发急性胰腺炎。这类由碎片引发的并发症,往往比原结石更凶险,风险也更高。
02
检查误差导致的误判
不同检查方式的精度不同:一方面,检查方式本身的技术特性会影响结果准确性;另一方面,结石所在位置(如隐蔽在脏器褶皱处)、检查者的操作手法等因素,都可能导致同一结石的测量结果出现偏差。
结石位置变动:结石从胆囊底部移动到颈部时,可能因角度问题被部分遮挡,显示的“大小”比实际小。
三、发现胆囊结石后该怎么做?
李英灿主任告诫大家,不要寄望于结石“自动变小或消失”,结石一旦形成,自然缩小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,需通过医学手段干预或长期监测。
没达到治疗指征的结石需定期复查:若结石较小(<0.5厘米)、暂时没有不适症状,至少每6个月做一次彩超检查,观察大小和胆囊功能(避免结石增大后引发胆囊炎、梗阻)。
结石一旦达到治疗指征,需及时科学干预:直径小于0.5厘米但已出现症状的结石,以及直径大于0.5厘米的结石(无论是否有症状),都应尽早处理。
李英灿主任呼吁:胆结石应引起重视,拖延不治不仅会引起右上腹痛、恶心呕吐、厌油等不适症状,影响日常生活。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随着时间延长,结石逐渐增大,会导致胆囊炎、胆管堵塞、胆囊坏死、胰腺炎、还有0.5%~1%的胆结石会并发胆囊癌,严重者危及生命。
最后,云南结石病医院提醒,胆结石始终是身体的“异物”,当确诊胆结石后,无论大小、是否有症状都要予以重视,要及时寻求相应的科学治疗。